《教師效能訓練》讀書報告
一、書名/出版日期/出版社/作者
書名:教師效能訓練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 初版
出版社:新雨出版社
作者:湯瑪斯‧高登(Dr. Thomas Gordon)
二、作者介紹
湯瑪斯.高登(Thomas Gordon, 1918-2002)
為創辦效能訓練協會創辦人,此協會以指導親子、教師、青少年、經營者和職員的溝通技巧與解決衝突之法遍及全世界。高登博士畢業於德保羅大學(DePauw University),並於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取得博士學位。曾任加州心理學會會長,更於1970年接任白宮的兒童諮詢顧問一職。
1962年,高登博士首創「父母效能訓練」,以溝通技巧訓練為基礎的養育課程。半個世紀下來,隨著訓練課程、書籍和錄影帶而推廣至世界各地。現今已超過四十三個國家、七百萬人受惠於此套方法,使親子關係更加親密、融洽,共同成長,營造幸福和睦的家庭生活。這套由高登博士所開發的訓練方法即為今日著名的「高登模式」,因為在溝通與協調衝突上具有明顯成效,轉而運用至更廣泛的層面,例如「教師效能訓練」(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 T.E.T.)和「領導者效能訓練」(Lead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 L.E.T.)等。
高登博士對世人、社會的傑出成就,受到各方的肯定與推崇,並分別於1997、98和99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1999年,接受美國心理學會表揚其貢獻;2000年,獲加州心理協會所頒發的終生成就獎。
出處: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8350
三、大意
本書重點──如何增進師生關係。「師生關係」的重要性經常被忽略。事實上,若師生關係良好,學生更願意學習知識;若師生關係惡劣,則學生厭惡「討厭的老師」所教授的知識。
四、佳句
第一章──師生關係:被忽視的鏈環
- 由於談話能增進又能破壞人際關係,所以談話也能縮短或拉長師生間的距離。(P16)
- 何以某一種讚語易於使學生覺得自己遭受到可怕的誤解,或遭到狡詐的利用;而另一番略微不同的讚語卻極可能令學生把你當做一個真正關心他的誠懇的人來看。(P16)
- 「教師效能訓練」將交給你一個簡單的方法,讓你據以審查你聆聽的正確性,並肯定你所聽到的正是學生的意思,同時向學生證明,你不但聽他而且也能了解他。(P16)
- 在什麼情況下你用不著去聽孩子的話。有時候,你在課堂上或家裡對他們施教時,發現它們有破壞性或不堪接受的行為,這時際你就不該聽他們的。我們將告訴你,何以在此情況下你必須採強硬態度要他們聽你的,要他們看清他們是在侵犯你的「權力」。(P17)
- 不管教的是什麼,欲期教學有效,師生關係的性質是一大關鍵。只要教師知道如何去與學生建立一種關係,俾彼此能夠尊重對方的需要,則歷史、數學、作文、製圖、化學……一切學科都能使學生感到興趣與興奮。反之,設使教師所造成的師生關係使學生覺得自己被壓制,被懷疑,被誤解,被羞辱或被貶抑,則即令是籃球、網球、圖畫、雕刻或性教育這類學科,學生也會對之興趣缺缺而不願學習。(P17)
- 大人不宜僅僅「希望」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教師以及學校行政首長都應該知道以其他方法來代替權勢。倘若你一味以懲罰或懲罰的恐嚇,獎賞或獎賞的允諾來管制兒童,則他們被封閉於「兒童心態」而難得機會去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不會成長。(P22)
- 在「教效訓練」班上,我們教給教師一種代替權勢而更具影響力的辦法,那就是,如何指導學生舉行訂立班級規律與公約的會議;教師把所有的學生都扯進此一會議。其結果之一是,學生較能主動遵守規則,因為學生認其為「他們自己」的規律,而教師也不必為了執行規律而耗費太多的時間了。(P26)
- 教師應學會如何不利用權力而得能建立並維持教室的規律與秩序。教師也應該知道,不管是放任或嚴格──以學生為中心或以教師為中心──他們都必須付出代價。我們希望此種以合作與互相尊重來代替衝突的兩全之策終止此持續了半世紀的論爭。(P27)
第二章──良好師生關係的模式
- 如果一個學生在生活中遭遇到困難與問題(有的與學校有關,有的無關),其中一大部分他們「能夠」自行解決,一部分暫與懸擱而不致於影響他們的學習課業。此種能力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在師生關係「無問題」的區域中,教與學雙方面才能順利進行。如果一個學生在生活中遭遇到困難與問題(類如,他擔憂班友笑他愚笨),他會覺得無法專心於功課。如果一個學生的行為「低於分界線」而為教師製造問題(類如,學生即將毀壞一張有價值的地圖),教師會覺得無法專心於教書。……「教效訓練」為你提供了一個課堂中良好的關係模式,俾師生雙方的時間都利用得更有價值,雙方也都更具滿足感與成就感。(p50-51)
第三章──教師如何處理學生的問題
- 溝通的「擋路石」(p83-90):
- 命令、控制、指揮
- 警告、威脅
- 訓誡、說教、說「應該和必須」
- 忠告、提供解決辦法或建議
- 教導、講論、推理
- 判斷、批評、不以為然、責備
- 重傷、歸類、揶揄
- 揭穿、分析、診斷:此等行訊息告訴學生,老師已經「看穿」了他行為的心理動機(「你這麼作不過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此種玩票式的心理分析可能對學生構成威脅並引致其挫折感。如果教師的分析正確,學生會因被揭穿而困窘。如果教師分析不正確(往往如此),學生則因受誣而氣惱。
- 讚美、肯定的評估:若老師總是在全班面前讚美某個學生是好榜樣,其他學生則會間接覺得自己被視為壞榜樣;而時常受到讚美的學生可能會產生倚賴心理,甚至於加以索求;有些學生有時會推想讚美他的老師並不了解他,或者只是憑此肯定的評估來節省自己去了解學生感受所耗的時間。
- 解憂、同情、安慰、支持:當學生因某事而煩惱時,你說一些為他解憂的話,也許只會使他相信你並不了解他。學生會感受到老師希望他不再有如此的感受。等於是老師拒絕了學生真實的感受。
- 疑問、探尋、盤詰:老師若以問這問那的方式,每個詢問都限制了學生談話的自由,學生接下去說的也必局限於此,不說別的。
- 退卻、分散注意、故做幽默、挖苦:會讓學生認為你不重視他的問題,之後就不會來找你了。
- 溝通的「推進器」(p91-93):
- 消極聆聽(沉默):功效僅在於鼓勵他繼續往下講,不打斷他。
- 酬答的反應:聽學生講的同時,表達出「嗯」、「喔」、「我懂」等應聲話,較「消極聆聽」更能促使學生說下去。
- 敲門磚(促對方講話):為了讓學生談的更多,還需要多一點鼓勵,如:「你願意多講一些嗎?」、「我對你講的很感興趣」等詢問。
- 積極聆聽(反饋):發動問題解決的途徑,把解決問題的責任留給學生。運用此法,教師內心需保持真誠、信賴,否則難免流於機械與虛偽。
五、心得與評論
簡單來說,這本書的用意就是要增進師生關係,學生喜歡老師,就會學的好,不喜歡老師,則會學不好。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增進師生關係,不妨來看這本書,會教導你如何了解學生,進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留言列表